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307章仪仗队(求月票)

在写出《喀秋莎》这首歌的时候,郑谦还特地查询了资料,发现苏联历史上还真有许多叫“喀秋莎”的人名,这样一来,郑谦写出这首歌的唯一漏洞也有了完美的解释,喀秋莎也因此而成了一个具象化的符号,它不具体代表某个人,而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象征,是饱受战争煎熬的苏联士兵们在硝烟与战火之中,唯一能得到的心灵上的温存和慰藉。

相比较前四首的激烈磅礴,《喀秋莎》这首歌的曲调还是比较欢快的,而且真正的成曲,主基调应该是手风琴音,可以演奏出浓厚的苏联风格,更加吸引人的注意。

当然,钢琴弹奏也能把这首歌完整呈现而出,但相比较来说就少了一丝苏联的情怀。

当郑谦十指舞动,开始在黑白键上缓慢弹奏,轻柔而铿锵有力的琴音缓缓流入军艺学子们的耳畔,一时间,所有人激荡的心情都在此刻安静了下来。

“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,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

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,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

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,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——”

郑谦此刻气沉丹田,使头腔共鸣,一出声便是嗓音浑厚的美声唱法,让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。

这是他们第一次听到郑谦如此演唱,一时间都是新奇不已。

对于郑谦来说,《喀秋莎》这首歌,如果用个人嗓音来演唱,有点“势单力薄”,不如合唱时能给人带来的震撼,而美声唱法较为嘹亮和浑厚,气势上有所增加,也能给这首歌增加一些亮点。

当然,最主要的还是《喀秋莎》的旋律,那熟悉的苏联风格,以及郑谦哼唱出的歌声带来的感动,都让学子们瞬间喜欢上了这首歌。

“虽然没有前几首歌那么让人震撼,但为什么我却更加感动了……”

“我想起了俄国总统前段时间访问我国时带来的仪仗队,他们穿着苏联的军装,当然我就感觉眼眶湿润……”

“是啊,忘不掉前辈们经历的那段日子,为了共同的理想一起并肩战斗。”

“过去回不去了,但我们从没有忘记那段时光!”

“六十年过去了,我们将要踏上前苏联的土地,为曾经的英雄们唱一曲喀秋莎!”

“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,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……对不住,先哭为敬!”

郑谦的歌声如梦似幻,为在场所有曾学习过苏联曲风的学子们,带来了来自苏维埃的问候。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