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314章 士兵太少

天竺承担了大量香料的进口来源地,同时也是大明商品的倾销地。

随着良种逐渐在江浙地区铺开,朝廷在保证了粮食微量增产的情况下,开始将原本用来种植粮食的土地改为桑田。

和电视剧中嘉靖时期的改稻为桑,闹得民怨四起不同。

朱元璋先是让老百姓种了一季增产稻,老百姓在见识到了改良稻种的威力之后,这才开始给老百姓推行改稻为桑。

经过简单的计算,以及朱元璋承诺的担保,保证良种绝对不会让老百姓的收成减少,在比如朝廷保证了一个最低价,如果没有商人收,那朝廷负责收购。

在这样完备的保障策略之下,老百姓才开始尝试着将一部分的稻田改为桑田。

在经过一季养蚕之后,老百姓看着没有变少的粮食,外加多出来的桑田收入,这才开始有更多的百姓主动参与到种植桑田中。

随着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发现养蚕这份额外收益的妙处,江浙地区的养蚕风潮开始大量涌现。

甚至有一些老百姓激进的想要将全部的稻田改为桑田,要不是朱元璋提前发现明文禁止之后,估计一场小天灾就能让江浙地区变得民不聊生。

大量生产的丝绸有八成被大明境内自己消化了,剩下两成则倾销到海外。

虽然海外对于大明的丝绸需求日益加深,但是在老朱看来,什么经济不经济的,自家老百姓都用不上的东西,出口那么多干啥。

现在士农工商四个阶级已经模糊,老百姓手里有了闲钱,但是也只是在过年给孩子做一套新衣服而已。

而朱元璋的目的,则是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穿的上丝绸衣服。

被严格控制的出口量,导致海外的丝绸价格节节攀升。

在嘉靖年一匹丝绸也不过十五两银子,但是在现在的天竺和中东地区,一匹丝绸已经炒到了七十两白银。

似乎供大于求的的市场规律,在这个时代失去了作用。

张天赐看着朱元璋一副担心的样子,明白虽然朱元璋对商人看不上,但是也担心这群商人在外面赚不到钱,会压榨国内的百姓。

既然如此,张天赐在此提出之前曾经提出过的办法。

“陛下,微臣还是建议,如今和大明贸易的各国,都应该签署《明盟自由贸易协定》。”

朱元璋一脸无语的看向张天赐:“你那个自由贸易的合同,有多离谱还用我说?哪个国家的国王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为您推荐